时间:2024-01-09点击:1754次
杰出会员介绍-中国毒理学会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介绍
为了奖励在毒理学科学技术领域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毒理学会会员,充分调动广大毒理学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中国毒理学科技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保障公众健康、社会安定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科学技术部《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结合我国毒理学发展实际,中国毒理学会2015年起设立中国毒理学杰出贡献奖,作为行业顶级荣誉之一,遵循“依靠专家、严格标准、鼓励创新、公平公正”的原则,每两年评选一次。截至目前已经评选五届,共有17位在中国毒理学学术届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获得此项殊荣。
第一届(2015年)“中国毒理学杰出贡献奖”获奖者名单
姓 名 | 单 位 |
孟 伟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阮迪云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王心如 | 南京医科大学 |
吴永宁 |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
赵宇亮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
周宗灿 | 北京大学医学部 |
第二届(2017年)“中国毒理学杰出贡献奖”获奖者名单
姓 名 | 单 位 |
陈 雯 |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
彭双清 | 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朱茂祥 |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 |
第三届(2019年)“中国毒理学杰出贡献奖”获奖者名单
姓 名 | 单 位 |
陈春英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
蒋义国 | 广州医科大学 |
牛 侨 | 山西医科大学 |
第四届(2021年)“中国毒理学杰出贡献奖”获奖者名单
姓 名 | 单 位 |
刘征涛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孙志伟 |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
杨杏芬 |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
第五届(2023年)“中国毒理学杰出贡献奖”获奖者名单
姓 名 | 单 位 |
陈嘉斌 | 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 |
孙祖越 | 上海市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 |
本期介绍2023年获得杰出贡献奖的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以下简称“省职防院”)副院长、原省职业病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嘉斌研究员。
陈嘉斌长期从事职业中毒救治与应急毒理学研究,成果更多时候写在了医院病房、工厂车间、山间田野中。他1987年从中山医科大学6年制本科毕业加入省职防院至今,无数次临危受命、星夜驰奔,负责或参与了数百起省内外重大职业中毒、不明原因中毒等事故调查处理,牵头建立了有机溶剂中毒患者救治关键技术体系,打造了涵盖“现场—临床—实验—管理”的完整中毒防治模式,构建了立体化、广覆盖、医防结合的广东省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网络。
“我个人获奖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奖项是对广东省中毒急救毒理研究、职业病防治工作的肯定。”陈嘉斌笑着说,在省职防院数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中,他只是其中一人。在他之前,无数前辈留下了宝贵的成果经验;在他身后,更多年轻力量正投身这项重要事业,持续守护亿万职业人群的健康和幸福。
01 36年觅毒追凶
阿秀百思不得其解,好好的丈夫为何一夜变成“精神病”?
数天前,吃饭时张生突然冲向门外,一头扎进了路旁的河道。阿秀吓了一跳,连忙将丈夫送进医院。到了急诊科,张生始终不配合检查,不仅对所有人破口大骂,甚至打伤了一位医生。几经辗转,张生被送进脑科医院。但很快,精神科医生也觉得不对劲,张生时而清醒,时而癫狂,异常行为并不符合精神疾病患者的表现,相关治疗也没有效果。诊治又一次陷入僵局。
此时,临床经验丰富的科室主任提议,请陈嘉斌来会诊。了解情况后,陈嘉斌考虑可能是中毒,建议尽快采集血液尿液样本送省职防院化验分析。
“一查,果然是急性有机锡中毒。”陈嘉斌回忆,他立刻安排张生转入省职防院进行针对性治疗,又带队前往张生所在的工厂和住所,将所有工艺流程、生活轨迹中可能接触到的物品采样化验,揪出了“凶手”——三甲基氯化锡。
这是一种能导致精神错乱、低血钾的独特化学物,常作为杂质存在于劣质塑料中,搅拌、加热时可以挥发,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进入人体,引起中毒,严重者甚至会脑水肿死亡。因为潜伏期有个体差异,早期症状也没有特异性,中毒者可能被延误治疗。张生是幸运的,由于诊治及时,他不久便康复出院了。
各类不明原因中毒事件发生时,陈嘉斌能够作出快速、准确判断,凭借的是多年积累的实战经验。
为了锁定毒物,他曾深入污染区爬树挖泥、也曾在有毒车间凿墙采样,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为了明确染毒经过,他引导患者一遍遍回忆工作、生活中未曾注意到的致命细节,找到关键节点;为了完善线索链条,他组织模拟工厂作业流程,还原中毒现场,只为测量到准确的毒物浓度;为了救治更多中毒者,他带队辗转千里,足迹遍布贵州、四川、湖北、江苏、浙江、广西、上海等省市。
一次,河源某地发生集体中毒事件,患者均出现肝功能异常、凝血时间改变等症状,与老鼠药中毒有些相似,当地医生便将推测结果向上汇报,省职防院也派出专家参与调查。陈嘉斌处理过多起老鼠药中毒事故,立刻发现不对,“敌鼠钠类老鼠药中毒往往是先出现凝血问题,后才出现肝功能异常,这与患者临床表现不符。”
在他指导下,当地重新排查,发现真正的病因是患者食用了含有米酵菌酸的米粉。米酵菌酸是一种通过消化道黏膜吸收的强毒性物质,可引起呕吐腹泻、乏力烦躁、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甚至导致死亡。“这种毒物很少见,但致死率很高。”他说,当地立即对相关生产厂家进行排查,省职防院也向全省发出预警信号,避免了更多中毒事故的发生。
遇到更狡猾的毒物,捕捉、侦查难度很大。但陈嘉斌不是孤军奋战——“追毒神探”的强大不仅因为其智慧,也因为有足够多的“华生”。
2009年春天,鞋厂女工阳艳半夜突然昏迷,被紧急送进惠州医院抢救,但始终无法查出病因。病情持续加重,一周后,医院不得不下达病危通知书。正当家属准备放弃时,接到会诊通知的陈嘉斌连夜赶到,初步判断是急性二氯乙烷中毒。
1992年,他开启职业生涯中第一起不明原因中毒死亡事故调查,就是急性二氯乙烷中毒,患者症状几乎一致。“该患者是不是职业中毒,一开始是有争议的。”陈嘉斌回忆。与一般职业中毒发病不同,二氯乙烷中毒患者都是脱离岗位数小时后发病,又是零散出现,工厂上报的化学品显示低毒,生产环境中也没有发现特定的毒物浓度。
双方僵持不下时,长期为广东省乃至全国职业卫生工作提供技术支撑的省职防院毒理实验所通过动物实验一锤定音。
“我们使用工厂提供的化学品模拟车间环境,发现一个诡异的现象。”毒理实验所所长刘莉莉介绍道,“虽然是低毒物质,但低浓度持续染毒4小时,动物会出现精神萎靡、活动减少等症状。停止染毒后症状消失,但再过数小时,动物开始接连死亡,病理检查均发现迟发性脑水肿。这与中毒工人的症状基本一致。”
有了这些基础,与二氯乙烷的又一次狭路相逢,陈嘉斌跑赢了死神。他判断阳艳还有抢救机会,连夜将其转送至省职防院检查,确认是二氯乙烷中毒后进行针对性治疗。2天后,这名19岁的花季少女便苏醒了。
“无论做临床医生还是研究员,没有见过毒物、没有见过中毒患者,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专家。”他说。工作36年,他与各类毒物的战斗从未停止,累计处理重大中毒事件200多起,跨省会诊和指导职业中毒事故处理100余起,成功抢救3000多例严重中毒患者,让无数中毒患者重拾健康。
因贡献突出,他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卫生部全国卫生应急先进个人等,相关科研项目获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家安监总局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三等奖等。
02把猛兽关进笼子
“广东省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外来的化学品使用占了全国的大部分,一些不明毒性、我国没有标准的化学品也从这里陆续进入国内。”陈嘉斌说。它们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但有时也会成为伤害劳动者的猛兽——职业病防治的战线需要不断前移,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猛兽关进笼子里。
不同于临床救治的生死时速,源头预防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
1996年7月末,在某电子厂上班的阿英突然双腿一软,瘫倒在地,便再也无法独立行走了。怪病1个月前就初现端倪——每次走出灌洗车间,她的双腿总像灌了铅似的沉重,还经常莫名其妙地摔跤,上下楼都需要扶着栏杆。
更诡异的是,同一车间,摔倒的女工越来越多。到当地诊所检查,大多被归结为感冒、湿气重,服药休息也不见好转。综合医院诊断为“周围神经炎”,也找不到有效的治疗方法。
当大巴车将38位患病女工送到省职防院时,她们大多已无法自主站立,是陈嘉斌带着10余位医护人员,将她们一个个背上4楼的住院部。看着这群肌肉萎缩、形容枯槁的女工,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他判断,这可能又是一起正己烷引起的中毒事故。
果然,随即成立的省、市职业病处理小组监测发现,清洗车间的正己烷浓度超过卫生毒理学指标数倍。“我们对车间所有工人进行现场体检,发现76人全部中毒。”陈嘉斌感到非常痛心。
正己烷俗称白电油,是一种高效的工业用清洁剂、粘胶剂,在许多行业应用。虽然其急性毒性分类属于低毒物质,但具有高挥发性和高脂溶性,吸入气体或沾及皮肤都会被人体吸收,而且会在体内蓄积,长时间接触可引起神经系统损伤。但同时,彼时国内医学界的相关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也缺乏车间卫生标准和职业中毒诊断标准,部分工厂使用正己烷时几乎不考虑通风排毒,有些工人甚至用正己烷洗手。
这一起正己烷职业中毒事故敲响的警钟声震耳欲聋,省职防院深刻地意识到,关注职业性正己烷中毒已刻不容缓。于是,几乎举全院之力,国内对慢性正己烷中毒防治的首次系统、全面、科学研究开始了——
1997年,在当时的广东省卫生厅、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支持下,省职防院启动了慢性正己烷中毒的防治研究项目;
1998年,课题组正式成立,组织了大量现场和实验室调查研究;
2002年起,空气中正己烷卫生标准建议值、检测方法、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诊断标准等3项国家标准相继提出、制定;
2017年,制定完善《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的诊断》,对诊断原则、处理原则进行修改调整,进一步保障职业病患者权益……
期间,省职防院还摸索制定出一套综合疗法,累计收治数百名正己烷中毒患者,包括前述电子厂76名中毒工人在内,治愈率100%,刷新了当时国际上重度慢性正己烷中毒患者无法治愈的认知。
经过长达十几年的深入研究和一系列标准发布,广东正己烷职业中毒事件逐渐减少。不仅如此,在苏州“毒苹果”等事件中,陈嘉斌等人也受邀飞赴当地,为兄弟省市正己烷中毒事件的临床救治、事件调查等提供帮助。
在广东省职防院,如此时间跨度大、技术难度高的研究项目并不少见,而且经常多线并行、同步推进。尤其是该院在国内首次发现了27种新型职业病,许多毒物的防治研究都是其从零开始牵头推动的:
为了破解1,2-二氯乙烷中毒难题,1994年成立专题组攻关中毒机制和防治研究,该院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制定发布、完善修改一系列国家标准,相关研究持续20余年;
为了防治高死亡率的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该院布局持续了20余年的系统研究,将死亡率从50%以上降低到5%以下;
自1998年在广东首次发现三甲基氯化锡职业中毒后,研究一直持续到2022年才将接触限值、检测方法等全部研制完成,为全国防治有机锡中毒作出重大贡献……
03保护劳动者健康是最好的事业
完成一项系统研究,往往需要十年如一日的耐心和坚持,陈嘉斌和同事对此早有准备,但同时,他们也习惯把“快一点、再快一点”作为口头禅——时间不等人,他们要用最短的时间出成果,并用最快的速度转化为临床救治的强大武器。
1997年,经当时的省卫生厅批准,广东中毒急救中心正式挂牌,为综合医疗卫生机构的中毒急救提供技术支持。这是全国第一个省级急救中心。
5年后,依托国家化学中毒救治基地和省级中毒急救中心的优势,省职防院又建设了用于中毒救治的ICU,专门收治职业性和生活性化学中毒——包括急性群体性毒鼠强、氟乙酰胺中毒、三氯甲烷中毒、有机锡中毒等相关患者。
“一开始,我们就配备了当时较为先进的纤维支气管镜、升降温设备、血液净化装置、血流动力学监测、氧代谢监测等设备,并随着临床需求不断更新。”陈嘉斌回忆说,后来又陆续建成高压氧室、血液净化中心等,救治能力不断提升。
中毒患者的临床救治常常需要与时间赛跑,仅靠一家医院的力量是不够的,2014年开始,在省职防院统筹下,陈嘉斌协调潮州、佛山、惠州等7个地市,各选定一家三甲综合医院建设中毒急救分中心,并向周边辐射,组建本市及周边的救治联盟,构建了一张覆盖珠三角、粤东、粤西等中毒高发地区的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网络。
“如今,各分中心所属的医院大多已发展成为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陈嘉斌说。在省职防院调度下,各分中心、检测分基地密切配合,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联合完成一次次中毒事件处置。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次战斗,陈嘉斌都会强调毒理研究的重要性。多年积累的毒理分析技术和数据,也让省职防院毒理实验所多次成为关键先生。
“我们基于多年来的数据积累,搭建了一个包含近8000种常见毒物的毒性数据库,下一步计划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探索构建快速筛查评估体系。”刘莉莉介绍,这个开放的数据库将持续更新,助力提升全省职业卫生事件风险监测、预测预警效能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作为国内较早开展毒理研究工作的单位之一,省职防院毒理实验所是国内农药、化学品、化妆品、消毒产品、医用材料及医疗器械毒性评价的主要单位之一,2003年就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卫生部化学品毒性鉴定机构甲级资质,至今已承担1~4阶段各类毒理学安全性评价试验7000多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参加中日、中美国际合作及省、厅级科研项目40多项。
如今,该院承建的省级化学品毒性评估中心列入《广东省职业病防治“十四五”规划》体系能力建设,主持的广东省突发职业与环境疾病(化学中毒与核辐射)医学应急救援中心建设项目成功纳入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
未雨绸缪,是因为新的挑战仍不断到来。
“随着科技与产业的不断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新业态不断进入大众生活,不仅要严防死守传统毒物,还要兼顾预防新毒物危害,迅速、准确识别新的潜在风险,研究范围需要不断扩大。”陈嘉斌说,“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也要求职业病防治不断扩大关注范围,逐渐覆盖全职业人群、全生命周期。
当前,省职防院正全面布局,从学科建设到人才建设全面发力。特别是2023年6月,该院与安徽理工大学在全国率先启动职业卫生工程紧缺人才培养计划,为破解新旧职业病叠加的防治难题注入源头活水。
看着不断壮大的职业病防治队伍,陈嘉斌欣慰不已。有时他会想起自己第一次走进省职防院大门的情景。当时,成绩优异的他有着诸多选择,犹豫不决时,我国著名毒理学家、其导师周炯亮教授的一句话改变了他的一生。
“老师说,保护一线劳动者的健康是最好的事业。”陈嘉斌感慨,半生奔赴,他充分体会这句话的力量——与各类毒物的战斗充满未知和挑战,但每一次胜利,拯救的不仅是眼前的患者,还有无数因此免于伤害的人。“希望更多人加入这项事业,感受这份幸福。”
(文中患者均为化名)
其他专家介绍待续,敬请期待……
中国毒理学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