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会动态

中国毒理学会循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天津成功召开

时间:2025-03-31点击:82次

2025年3月22日,中国毒理学会循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天津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毒理学会主办,循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天津中医药大学药物安全评价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物警戒与合理用药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和现代毒理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旨在推动循证与毒理学的深度融合,组建多学科交叉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相关领域的学术创新、深度合作和青年学者的培养。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循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和领导机构,并围绕如何更好的在毒理学中应用循证方法和建立框架开展了深入的学术交流,聚焦于改善证据的产生、有效利用证据,旨在更好的评估药物、环境和其它有毒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快速和准确的进行决策。

中国毒理学会副秘书长张宏,天津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耀刚,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存志,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詹思延等领导、嘉宾和来自全国60多个单位100多名会员代表出席本次会议。

 

 

大会首先召开中国毒理学会循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中国毒理学会副秘书长张宏宣布专业委员会成立批复,并主持了选举工作。经过严格的选举程序,与会代表认真履行选举职责,会议选举产生了由79名专家组成的中国毒理学会循证毒理学第一届委员会。张冰当选为主任委员,商洪才、肖芳、孙凤、赵文龙、夏彦恺、周昆当选为副主任委员,张岱州当选为秘书长。

    

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后,举行了循证毒理学学术会议。在学术会议开幕式上,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存志表示,学校将全力支持循证毒理专委会的建设,推动传统经验与现代循证方法深度融合,助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毒理学研究范式。天津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耀刚对与会嘉宾表示了诚挚的欢迎,强调中医药的国际化离不开科学证据的支撑。中药成分复杂、作用机制多元,“毒-效”关系具有独特的双向性,希望大家协同创新,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中药安全性评价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发来贺信,祝贺了专委会的成立,提到毒理学评价既往主要依赖于非临床评价研究,存在与临床实践脱节问题,证据转化也缺乏相应的方法学,提出循证毒理学发展方向,是毒理学科发展的需求。通过系统整合最佳证据、实践经验和多维度数据,可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循证毒理学专委会的成立,不仅将会推动毒理学研究的范式革新,也将为毒理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信中还殷切嘱托,要聚焦临床用药安全问题、服务药品的全周期评价、加强方法学创新与应用、推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为推动我国医药创新和产业创新发展做出贡献!张冰主任委员为向会专家和会员代表阐述了循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在未来四年的建设规划与思路,坚定了大家的信心,也为专委会的快速和有序发展提供了基础。专委会秘书长、山东省药学科学研究院的张岱州研究员主持了开幕式。

     

   

  

学术会议邀请了10位专家做大会主旨报告,以循证+安全为核心,集合了模式动物、组学技术、AI技术,报告内容既涵盖了学术前沿动态,又扎根实际应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宋海波主任药师介绍了循证毒理学的起源与进展。

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冰教授做了题为“循证视角下的药物警戒创新——基于性-效-毒理论的中药药物警戒研究”的报告。介绍了系统的中药药物警戒体系构架,根据中药药性特点,对毒性内涵进行了界定,指导合理用药与药物警戒。

 

北京大学的詹思延教授做了题为“环境与健康多元数据整合分析策略与方法”的报告。全面阐述了在环境和健康研究中的分析策略方法,指出药物临床安全性数据的局限性,提出要高度重视毒理学研究中循证方法的改良。

 

北京大学的孙凤研究员做了题为“环境与健康多元数据整合分析策略与方法”的报告。总结了AI工具与平台在药物安全性监管中的应用进展,也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等问题,指出构建智能、透明与高效的全球药物安全监管生态系统,将有利于更全面地保障公众健康安全。

 

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数据研究院浦科学教授以儿童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为例,通过将循证毒理的全局证据与真实世界数据的局部细节融合,形成“文献证据→多中心真实世界数据验证→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开发与验证”的闭环研究路径。

 

中南大学的吴心音教授做了题为“做了题为“环境与健康多元数据整合分析策略与方法”的报告。为大家讲述了课题组对微塑料有关的实验研究数据的质量的研究情况,指出基础研究的证据质量也需进一步提高。

 

南京医科大学陈敏健做了题为“暴露—效应—风险评估:当暴露组学遇上代谢组学”的报告。提出暴露组学与代谢组学的整合分析为环境化学物毒性风险评估提供了高维度、高质量的证据支持,具有在循证毒理学框架下开展风险评估研究与应用的重要价值。

 

天津中医药大学的王辉副研究员做了题为“循证医学助力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报告。指出中药安全性评价是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的核心与关键,贯穿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获取中药安全性相关的真实世界数据并形成证据。将为识别中药的安全风险、制定风险最小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遵循,更好地保障中药的安全性,推动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陈昭副研究员做了题为“数智赋能的中西药联用风险预评估方法及系统研究”的报告。创新性的将数智技术应用于中西药联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预测和基础实验研究两个方面论证了其可行性,提出其在中西药联用的药效和安全性评估、个性化用药等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的顾媛媛主任药师做了题为“药品临床综合评价与遴选应用”的报告。回顾了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的政策背景与目的意义,强调文献与数据获取途径、多学科协作以及动态管理机制的重要性。虽然大数据AI时代已经到来,但药师的思想、深度和温度还是不可替代的。

 

闭幕式上,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天津中医药大学周昆研究员对大会进行了总结发言。他回顾了大会的主要内容,对与会代表和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表示了感谢,并指出学术探索永无止境,本次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专委会应该以此为契机,深化交流,推动交叉合作;凝心聚力,促进学科发展;培育新锐,推动青年成长。

 

本次大会的成功召开,使循证毒理学在我国发展有了大本营,愿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和投入循证毒理学领域,促进合作与交流,推动毒理学领域的创新,期待未来在循证毒理学这一交叉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


上一篇:

下一篇:中国毒理学会第十次全国青年科技大会 (第一轮通知)

相关内容